close










【原文請點這裡】










故事完成三分之二左右的時候,我突然湧起這樣的感觸:我就要失去它了,這本好久不見的幸福純愛作品:不只是朋友。


而這真的是很神經,今年已經是我寫作邁入第十年了,早已經習慣開啟一個故事,然後完成它,最後把它交出去,經由出版社、印刷廠以及通路之後,呈現在所有買下它的你們手中。早已經習慣了的過程,卻在故事完成三分之二左右的時候,突然湧起這樣的感觸,這故事就快要不再完全屬於我了,我和它不再是那麼的緊密相連:它依賴我完成,我為了它而存在,在完全私密的寫作過程當中,我們如此緊密依存,直到完稿,把故事交出。


告別。

我想起張惠菁在《告別》這本書裡寫下的文字:
有時候我會寫到我身邊的一些人。他們活著,吸收這個城市的廢氣,對我笑,跟我吵架,轉身離開,變成我不認識的人。
總是要在一段時間之後,我才明白。當初寫他們,就已經開始對他們告別。

我總是會寫到身邊的人,認識的,只有一面之緣的,甚至只是聽到的轉述,然而再明白不過的是:我寫的,也不真正是他們,而是我想像中的人物,為了虛構的故事所存在的產物。我想起有幾年的時間,我甚至常常因此十分不悅,甚至很困擾究竟該如何解釋,才能讓對方真明白、他/她真的真的並不存在於我的故事裡、更不是我筆下的人物,他們是存在於他們自己的人生裡、而非我的故事裡。

後來我慢慢調適,最後,我放棄了解釋。

然而,這本書的出現以及產生,確實是得感謝我的國中同學,還有facebook。當我們在fb重遇之後,這本書就這麼躍出我的指間、取代原本我想寫的故事,原本已經寫好三個章節的故事,就因此而作廢。不過,還是請讓我再廢話一次:這是個虛構的故事,存在著虛構的人物。

而最後我想說的是:這不是一個悲傷的故事,它甚至有點賤賤的好笑,我不太覺得看完這個故事會讓任何人掉下眼淚,除非,它觸碰到了你/妳人生中確實發生過的回憶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思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